据会员公司过百家的陕西植物提取物产业协会,虽然中国市场受新冠肺炎影响,生意一度停滞,但情况在三月初开始见起色。
据协会的商务部部长侯引军,超过80%的会员公司已经复工,而随着新冠肺炎在美国和欧洲的散播,协会也收到更多有助于增强抵抗力的植物提取物购买订单。
他说,多数的订单来自美国。收到订单数量,尤其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菇类和植物多糖体的订单也多出一倍。
他在三月初受访时说:“欧美国家现在正在想方设法的囤货,为应对疫情的恶化,那么他就会把这个订单下到中国。”
不过,问题在于“需求的反弹并不代表出口的顺利。”
他解释,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中国国内物流拥堵 ,另外,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出口通道也变窄了,进而影响出口量。
他坦言,尚未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眼下能做的就是“抢时间”,尽量出口货物。
他说:“现在最担心的是货物发不出去,停滞在港口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受疫情影响,中国的总出口在今年1、2月份下跌17.2%,进口则下滑4%。
“冠病导致多数来往中国的班级关闭,这大量的降低了亚洲的客机底部货运容量,” Freight Investor Services 的空运衍生品经纪商Peter Stallion受访时告诉《南华早报》。
他说,截至2月25日,亚太区的客机底部货运容量年比暴跌85%,因此对货物运输的专机需求上升,但这类专机的数量年比增幅只达4%。
虽然如此,另一名中国产业专家受访时则告诉我们,中国政府正在鼓励出口。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主任张中朋说:“(情况)好转很多了,政府是支持和鼓励出口的。”
对中国制造产品仍抱有信心?
询及疫情是否导致一些海外公司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信心下跌,侯引军坦言,确实曾有一些公司表示有这方面的顾虑。
“在2月初,我们接到国外的信息,说有一些人要把供应渠道转换的东南亚国家或者印度。”
不过,随着疫情传至多国,因此这些公司都来不及反应,转换供应渠道。
他说:“在2月下旬时,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疫情,国际市场可能还没有来得及转换渠道,而现在转换渠道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抢购风潮
根据侯引军,中国国内也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而植物提取产业也出现了抢购资源的情况。
“比如说中药材、食品添加剂,都处在一个物资比较紧张的态势,因为毕竟是刚刚复苏。
“很多去年的库存已经被消化完了,现在处于一个抢购(原辅料)的情况。”
他也说,对于中小型企业,资金运转会是一个大问题。不过,随着更多公司复工,这样的情况将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