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今年3月23至4月1日之间,对149家单位进行一项问卷调查。
学会一共收到724份问卷回答,并在8月19日至21日的第十五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公布了调查结果。
据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秘书长邵薇,中国现有的益生菌研究多数专注于对益生菌的基础认识,缺少了应用方面的研究。
知网检索“益生菌”结果显示,中文期刊有9541篇文献,当中,超过90%的文献是基于基础理论研究。关于产业应用的文献仅有6% 左右。
问卷调查也显示,菌株的稳定性为益生菌生产技术领域所关注的重点。有关益生菌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每四篇研究就有三篇(72.54%)探讨菌株稳定性。
邵薇也指出,目前缺乏益生菌与特殊人群相关的研究。
为加快益生菌产业发展,她表示检测技术是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
在中国,益生菌是个快速增长的品类。学会表示,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益生菌产业的销售额在第一季度的增速达到20%以上。
十大研究特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也在研讨会上,公布了中国在益生菌科学研究方面的十大研究特点。
这十大特点是根据1万5000份科学文献以及产业问卷调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以下是结论重点:
1. 益生菌与消化道健康
益生菌可调节消化道微生态平衡,制致病菌生长和黏附、降低炎症反应等机制,从中对口腔疾病、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带来防治作用。
不过,不同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机制及效果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获得证实。
2. 益生菌与免疫调节
研究显示,益生菌可通过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抑制致病菌生长和黏附。
这从而调控免疫细胞活性及促进免疫因子的生产。不过,要达到这样的功效,还得服用特定的菌株,因为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菌株筛选、以及这些菌株对于加强免疫力的功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益生菌与代谢综合征
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因素之一。
当中,以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益生菌为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缓解代谢综合征发展最常用的菌株。
目前,多数的研究主要关注益生菌是否可防止代谢综合征,但对于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探讨不足。
报告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各类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复杂,而不同的菌株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 益生菌与肠-X轴
除了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肠-脑轴,肠菌也和身体其他器官,包括肺、肝脏、肾脏、肌肉和骨骼息息相关。
因此,肠-X轴的互作可做为药物开发的新靶点。此外,益生菌也可通过涉及肠神经、免疫系统、肠内分泌信号等途径,调节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及行为,进而有益于宿主健康。
同样的,益生菌在这方面的机制需进一步的研究。
5. 精准益生菌的筛选与功能预测
益生菌的功效和其生境来源、宿主饮食、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有关。
由于中国不同地区都有制作发酵食品的传统,这将会是筛选特定功能益生菌的宝贵微生物资源。
透过表型、基因分型和靶标的菌株筛选策略,中国可为不同人群研发不同益生菌。
6. 益生菌与膳食互作
报告表示,对于食品、益生菌和新陈代谢方面的关连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这是因为不同膳食模式及食物种类会对体内所摄入的益生菌带来不同的影响。
例如,膳食纤维和植物提取物可促进益生菌在体内的生长。
7. 益生菌与后生元/类生元
后生元/类生元指的是益生菌经过灭活处理后,仍能发挥作用的代谢产物或菌体成分。它能调节免疫力、保护肠道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
目前,受到研究技术手段的限制,大多数研究仅关注到蛋白质、多糖等活性物质,并未进行更高分辨率的效应物质识别。
益生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学评价是后生元/类生元能否市场化的关键。
8. 益生菌与新兴技术
报告指出,科学界可采用不同的技术深入研究益生菌的机制,这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单细胞测序、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技术。
这些技术也为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新一代益生菌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目前有更多新兴技术被应用于益生菌的包埋、干燥、递送、检测等方面。
一些例子包括如利用新型壁材实现菌株的逐层封装和靶向肠道递送等。
9. 新一代益生菌与益生菌新机制
新一代的益生菌,例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 和其他的菌株可提高肠道黏膜屏障,也具有改善代谢性疾病的潜力。
报告表示,未来需要针对新型益生菌进行功能性和安全性评估,并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法规建设,推动新一代益生菌的应用。
10. 益生菌与食用安全
益生菌主要是源于传统发酵食品或健康人体肠道,在安全性评价或功能评价中对宿主没有明显风险。
由于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食用历史较长,因此是目前受广泛应用的益生菌。